安阳学院
- 招生代码:6507、6517
“为切实把教育事业办好,我们要保证投入,花好每一分钱,畅通农村和贫困地区学子纵向流动的渠道,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。”
3月5日上午,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,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。他说出的这句掷地有声的话,在凤凰网“总理报告哪句话‘最给力’”的民调中位列前十,获得不少点赞。
总理的报告显然立足于起点和机会的公平,让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学子“有学上”“不失学”,然后有机会向上流通,从而有机会改变自身乃至一个家庭的命运。
近些年来,在农村和贫困地区确实暗流涌动着一股“读书无用”“上学赔本”之潮,使得不少家长不愿意继续让自己的孩子读书求学,而纷纷走上了外出打工之路。其原因大体有:一则,在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,即便读书不多的一些学生通过外出打工也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收入;二则,由于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学生上重点大学的比率降低,使得他们中多数人看不到被重点大学录取的希望,而一般大学出来的学生“毕业即失业”的现实也着实刺激了不少家长和学生。
与“读书无用”相伴而生的是“读书无力”“知识无力”的弥漫。今年春节期间,一篇《博士春节返乡笔记》走红大江南北,唤起不少人的共鸣,不少人感慨,当一个读书人回到自己的家乡尤其是农村,面对不少现实问题却“空有一腹经纶却无处发挥”时,那种知识的无力和挫败感难免油然而生。这也难免让人怀疑:教育还能改变命运吗?
教育当然能够改变命运,但前提是接受什么样的教育,这正如开卷是否有益取决于你开什么方面的卷一样。从大教育观而言,学校教育只是其中之一;从大人才观而言,三百六十行,人人皆可成为状元。但前提是,我们的社会要提供相应的环境和条件,我们的学校要通过拿得出手的办学,让各种各样的学生都能有适合自己的多样化选择。教育的最本质目的是培养人,我们的学校教育也好,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也罢,其核心都在培养出一个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好公民,至于是否都能拿到名牌大学的文凭,既不现实也没有必要。但问题就在于,我们的教育和学校能拿出不同层次的办学和教学,来因材施教、因人施教吗?其实,这才是对我国教育改革的最现实也是最紧迫的挑战,也应是我国教育改革深化的方向所在。
全国人大代表、南开大学校长龚克认为,目前我国高校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和老百姓的需求之间差距太大,他说,我们的改革就是要让老百姓觉得,上不了南开大学,上天津其他大学也差不多才行。其实,不只高校,改革就应该让老百姓切实体会到,上不了大学,上其他学校也同样可以。如果真能做到这样,总理的“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”的愿望还难实现吗?
当然,这需要改革,需要通过调整投入方向促进教育结构和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,从而满足人人有学上,人人上好学的多样化选择,使每个人都有可能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。(线教平)